25歲的碩士畢業生張瑤笑得挺尷尬,手里握著一疊精裝簡歷,準備離開招聘會現場。她甚至連投出簡歷的機會都沒有。“投簡歷的過程,就感覺自己在被反 復碾壓。”她說。這是天津的一場“碩博專場招聘會”,面向碩士和博士畢業生。“說是碩博專場,幾乎沒有面向碩士的崗位。”張瑤有些失望,這位從韓國一所知名大學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的研究生感覺自己的學歷又一次被“碾壓”了。
張瑤之所以覺得自己被一次次“碾壓”,一是在這個學歷就是“敲門磚”的年代,受過高等教育且有著海外留學經歷,過去曾是求職場上的“香饃饃”,從你爭我搶的“紅人”到現今的門前“冷落客”,巨大的反差讓她覺得心理很受傷。二是隨著我中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居民收入水平也是逐年攀升,在這個藍領、 白領月工資少則3、5000,高則上萬的年代,作為一名留學海外的碩士,高學歷與收入水平很顯然不匹配,1600元的月薪在這個高消費的年代卻實難以養活自己,曾經的夢想、努力和希望被現實無情的泯滅,這點,更讓她覺得被“碾壓”,更傷心。
也許會有部分網友覺得這位求職者很“矯情”,畢竟,在這樣一個雙向選擇的求職過程中,雙方協商、你情我愿,才是一次成功的合作。你可以不在乎我的學歷、經驗、能力,但是,作為求職者,我也有我的底線,工資收入、就業條件,晉升渠道……如果這些無法滿足,那么“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道一聲感謝,說一句謝謝,尋找下一個歸宿,何必在一顆樹上吊死?
我們先暫且不去討論這位求職者是否真“矯情”,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就是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了一個不可忽視的社會現象。數據顯示,自上世紀 90年代中期開始,大學畢業生一直在連續增長,20多年不斷刷新紀錄,尤其在1999年開始的大擴招后,增長突飛猛進。今年大中專畢業生將達765萬,大學畢業生再次創造了一個新的紀錄。如何解決這部分群眾的就業問題迫在眉睫。
還記得全國人大代表,貴州大學校長鄭強說過,大學生就業難是一個偽命題。為什么說是偽命題?與大學生就業難伴生的是大量的用工荒、用工難,同時還伴生了有業不就的問題。個中原由很多,但是,客觀來說,大學生就業難存在結構性的矛盾,即社會需要與供給之間的脫節是個很重要的原因。因此,從教育本身來看,求職被“碾壓”呼喚教育轉型加速,更需要從勞動力的“供給側”改革下手,解決這個長期之痛。
一方面,根據市場行情、就業情況,在保持高招人數總量適情增長的前提下,對不同學科層次進行酌情調整,合理確定高職、大專、本科、研究生、博士 的總體規模,堅持培養計劃、層次與市場無縫對接,滿足各方面的需要。更加一方面,建議對高校專業設置進行引導性的調控,來解決目前多數高校千校一面,在專 業設置上盲目跟風現象普遍。對于工科類專業普遍就業好的現狀,國家有必要對工科專業招生計劃給予鼓勵性支持,同時,在學生的培養經費上加大資金支持力度。 對于那些就業不好的專業,比如大量的管理專業,有必要下狠手,大規模縮減招生總量與財政投入力度,把錢花在刀刃上。此外,加強對高校扶持政策。對于欠發達 地區的高校,對于部分戰略需要的高校與專業,可以從總體布局角度做一定的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