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簡史:京師大學堂到21世紀的北京大學
[摘要] 北京大學創建于1898年,初名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回溯既往,北京大學培養了一代代優秀人才,創造了一批批重大的科學成果,深刻地影響了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思想理論、文化教育和社會發展的進程。
“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北京大學
1966-1976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通過了“五·一六通知”,標志著“文化大革命”的開始。在康生及其妻曹軼歐的策劃下,哲學系聶元梓等于5月25日貼出了題為《宋碩、陸平、彭珮云在文化革命中究竟干些什么?》的大字報,誣陷、攻擊北京大學黨委和北京市委。6月1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根據毛澤東主席的批示,全文播發了這張大字報。當晚,華北局派駐北京大學工作組進校。6月4日晨,新改組的北京市委負責人到北大宣布:撤銷北大黨委書記陸平、副書記彭珮云的一切職務,并對北大黨委進行改組,由工作組代行黨委職權。7月26日,在北大召開的萬人“辯論”大會上,北京市委宣布撤銷駐北大工作組,江青點名要聶元梓籌組北京大學文化革命委員會。9月11日,以聶元梓為主任的北京大學文化革命委員會(簡稱“校文革”)成立。校文革成立后,北大出現了許多造反派組織,并逐漸形成了嚴重對立的兩大派,日趨激烈的派性斗爭一度發展成大規模的武斗,校園一片混亂,學校財產遭到嚴重破壞。1968年9月18日,首都工人解放軍毛澤東思想宣傳隊492人進駐北大,校系兩級均由“工軍宣隊”領導。1969年9月27日,北京大學革命委員會成立,楊德中任主任。1971年5月,北大召開了中共第六次黨代會,楊德中任黨委書記。1972年2月,中共北京市委通知,王連龍任北大黨委書記和校革委會主任。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北京大學是重災區。北大曾被加上“反黨反社會主義的頑固堡壘”等各種莫須有的罪名,大批干部和教師被打成“黑幫分子”、“走資派”、“反動學術權威”,受到殘酷迫害。這期間,被抄家的有400多戶,冤假錯案1000余宗,包括著名學者饒毓泰、翦伯贊、俞大絪在內的60余人非正常死亡。1968年“清理階級隊伍”,全校大部分教職工被強令集中食宿,失去行動自由。1969年,幾千名教師被下放到血吸蟲疫區江西鯉魚洲農場進行勞動改造,接受再教育。“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幫”鼓吹“讀書無用論”,北大同全國一樣被迫停課,停止招生達4年之久,在人才培養方面造成了無可挽回的巨大損失。
到1970年,“文化大革命”前入學的在校生已全部畢業。當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批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關于招生(試點)的請示報告》,報告規定高等學校招生廢除考試制度,“實行群眾推薦、領導批準、學校復審相結合的辦法”,主要從工人、農民、解放軍中招收“工農兵學員”。自1970年至1976年,北大共招收了7屆工農兵學員12700多人。由于學員入學時的文化程度差別懸殊,教學工作面臨極大的困難。為了適應這種情況,教師們在教學方法、方式以及內容方面都作了許多新的嘗試,以使學生學到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工農兵學員的文化水平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了較大提高,許多人畢業后成為新時期國家建設的骨干力量。
“文化大革命”初期,北京大學的科學研究基本停頓。從1970開始,某些應用項目的研究逐步恢復進行,但是基礎科學的研究仍被視為禁區。對此,周恩來總理曾在1972年7月14日接見美籍中國科學家代表團時,對在座的周培源說:“你回去把北大理科辦好,把基礎理論水平提高,這是我交給你的任務,有什么障礙就把它拔掉。”周總理的指示,使熱愛科學和教育事業的教師受到鼓舞,積極醞釀把遭到嚴重破壞的基礎理論研究開展起來。為貫徹周總理指示,10月6日,周培源在《光明日報》上發表《對綜合大學理科教育革命的一些看法》的文章,強調“對基本理論的教學研究應予足夠的重視”。該文發表后,張春橋、姚文元指示上海《文匯報》連續發表文章,進行討伐。1973年底“四人幫”又發動“反右傾回潮”運動,把矛頭直指周總理,使初步恢復的工作再次受到挫折。盡管如此,忠誠于人民教育事業的廣大教職員工,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仍然努力工作,在某些研究領域取得了一些成績:生物學系、化學系與中國科學院兄弟單位合作,使豬胰島素晶體結構的測定成果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北大電子儀器廠與有關單位合作,1973年在北大研制成功中國第一臺百萬次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并很快投入到石油等部門使用;電子儀器廠半導體車間(微電子研究所前身)研制成功中國第一塊硅柵P溝道和N溝道MOS1024位隨機存儲器;無線電系研究的釹原子鐘達到當時的世界先進水平;地球物理學系與兄弟單位合作在未名湖畔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衛星云圖接收站,并培訓了116名中國最早的衛星云圖的接收和分析骨干;地質地理學系20多名師生參加了對西藏地熱資源的考察,為西藏經濟發展和地球科學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以上研究成果均獲得了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1975年,北京大學啟用新圖書館,新館不僅是北大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館舍,也是當時國內建筑面積最大、設備條件最好、藏書最豐富的大學圖書館。
1969年10月,北大在陜西漢中建立分校。分校設有無線電系、技術物理學系、力學系等3個系,10個專業,師生員工1600余人。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教職工艱苦奮斗,培養了6屆工農兵學員,完成了20余項國家科技項目。1978年,經中央批準漢中分校遷回北京。
改革開放時期的北京大學
1976-1999
1976年10月,中共中央一舉粉碎“四人幫”,結束了十年“文革”動亂。黨和政府對北京大學十分關心,鄧小平等中央領導同志多次接見校領導,對北大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北京大學遵照黨中央撥亂反正的方針,積極開展對教育界“兩個估計”的批判;踴躍參加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問題的大討論;平反“文革”中的冤假錯案,落實黨的干部和知識分子政策,復查、改正1957年錯劃“右派”和解決1959年“反右傾”遺留問題等項工作,共解決歷史遺留問題2860件。1979年中共中央為因“新人口論”而遭受錯誤批判的北京大學前校長馬寅初平反,并批準教育部任命馬寅初為北大歷史上第一位名譽校長;同年,中共北京市委作出了《中共北京市委關于為原北京大學黨委徹底平反的決定》,為“文革”前的原北大黨委恢復名譽,并為因此而受株連的所有同志平反。這些舉措使廣大師生的思想獲得空前解放,積極性得到極大提高。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偉大的歷史轉折,國家對高等學校教育制度進行了重大改革,北京大學也進入了在改革開放中振興發展的新階段。恢復了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責任制,學校的教學秩序步入正軌。1978年春,北大迎來了“文革”后第一批經高考錄取的大學生。同年5月,北大晉升了34名教授和3名副教授,恢復了中斷已久的教工職稱評定工作。重建了校、系學術委員會和學位評定委員會、教職工代表大會以及工會等。北大師生努力走在改革開放的前列,喊出了“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時代強音;“小平您好”的問候表達了億萬人民的心聲。
在改革開放的歷史時期,作為國家重點建設優先發展的高等學府,北大解放思想,銳意進取,成就卓著。
為適應社會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成長,北大不斷深化教學改革。學校由一所以文理基礎學科為主的綜合性大學,逐步發展成為包括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醫學科學、技術科學、教育科學、管理科學以及工程信息科學等多門類、多學科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北大積極調整所設學科,以滿足國家的需要,恢復了中斷已久的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等專業學科;1985年,成立了第一個學院――經濟學院,標志著校、院、系三級管理體制改革的起步。學校的教學改革指導思想也與時俱進不斷深化:1981年,提出了“加強基礎,擴大知識面,減少必修課,增加選修課,以利因材施教”的原則;1988年,進一步明確了“加強基礎,淡化專業,因材施教,分流培養”的教學改革十六字方針;1993年,強調了樹立終生教育的觀念,學生是學習主體的觀念,并作出了面向21世紀進行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改革的部署;1999年,突出了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目標。基于高層次研究性大學的定位,北大在積極發展本科生、研究生、成人教育和留學生教育的過程中,突出發展研究生等高學歷教育。1980-1981學年度,北大的學生總數為8415人,其中本科生6923人,碩士研究生650人,外國留學生193人,其余為專科生、函授生和夜大生。1998-1999學年度,北大的學生總數為23536人,其中本科生9085人,碩士研究生4463人,博士研究生1645人,外國留學生1135人,其余為專科生、函授生和夜大生。
在繼續重視基礎研究發揮傳統學科優勢的同時,北大大力開展應用研究,努力追蹤世界高新科技,促進科學技術的產業化,加強國家現代化建設中重大理論和實際課題的研究。學校建立了“人工微結構與介觀物理”、“分子動態與穩態結構”、“蛋白質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視覺與聽覺信息處理”、“稀土材料化學及應用”、“湍流研究”、“區域光纖通信網與新型光纖通信系統”、“文字信息處理”、“環境模擬與污染控制”等一系列國家重點實驗室。諸多成果獲得國內外的重大獎項,如王選教授主持的“計算機激光漢字編排系統”被譽為出版界“告別鉛與火的一次革命”;廖山濤教授主持的“微分動力系統穩定性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1987年);趙柏林教授主持的“微波輻射計及其環境遙感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91年);季羨林教授主編的《東方文學史》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特等獎(1996年)和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一等獎(1998年)。這些都極大地提升了北京大學的科研實力和創新精神,而以方正集團、青鳥集團、生物集團等為代表的高科技產業群則成為中國科技成果轉化進程中的重要力量。
北大秉持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傳統,廣納天下英才,初步解決了“文革”造成的教師隊伍嚴重斷層的問題,基本實現了學術帶頭人的新老交替。1999年學校的教授平均年齡比十年前降低了10歲,形成了比較合理的教師隊伍結構。北大所擁有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人文學科中的著名學者、長江學者、“百千萬人才工程”、“跨世紀人才”等的人員數量在中國高校中均名列前茅。
自1978年至1999年,50多個國家的80位國家元首及政要訪問了北京大學。北大與世界上40余個國家的近200所大學建立了校際交流關系,與港澳臺及各省市間的合作也在不斷加強。一個多渠道、多層次、全方位的對外交流與合作格局業已形成。
學校的基礎設施和辦學條件有了較大改善。理科教學樓群、百周年紀念講堂等標志性的建筑陸續落成,學校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北京大學圖書館作為亞洲高校第一大圖書館,朝著自動化、數字化、電子化、網絡化的方向不斷發展,成為中國高等教育文獻資源共享的重要樞紐,“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體系管理中心”、“中國文理綜合文獻信息中心”和“醫學文獻中心”等均設在此館。
1986年8月,北大校長作了《瞄準世界一流水平,加快北大前進步伐》的報告,自此,進入世界一流大學之林便成為北大人不懈的追求。1994年7月,中共北大第九次黨代會通過《北京大學改革與發展綱要》,更加明確了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1996年10月和1998年5月,國家資助北大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211工程”和“985工程”先后啟動。1999年1月,中共北大第十次黨代會通過了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戰略設想,規劃到2015年或略長一點的時間,按照國際公認的世界一流大學標準,全面推進各項事業,使北京大學成為培養和造就高素質的創造性人才的搖籃;認識未知世界、探求客觀真理、為人類解決面臨的重大課題提供科學依據的前沿;知識創新、推動科學技術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重要力量;民族優秀文化與世界先進文明成果交流借鑒的橋梁。
1998年5月,北大隆重慶祝建校一百周年。巍巍上癢,國運所系,百年歷程,薪火相承,百年輝煌,代代相繼。百年來,北京大學的發展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息息相關,一代代北大學子,用自己的智慧和生命譜寫了北大發展史上的光輝篇章,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和振興做出了重大貢獻。百年來,北京大學形成了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寶貴傳統和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優良學風。世紀交替之際,北京大學以其兼容并包、不斷進步、人才輩出、成果豐碩的形象邁入21世紀。
步入21世紀的北京大學
2000-2008
創建世界一流大學是北京大學面向21世紀提出的宏偉規劃,是世紀之初指導北京大學各項建設的綱領。在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設經費的支持下,北大以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為目標,堅持“追求真理、追求卓越、培養人才、繁榮學術、服務人民、造福社會”“的理念,以學科發展為重點,以隊伍建設為核心,以體制與機制創新為動力,全面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和教育創新,進一步提高學科建設、科學研究、師資隊伍、學校管理的水平,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充分發揮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發展文化科學技術、解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的作用。
教學改革力度繼續加強。于2001年啟動“元培”本科教學改革計劃;完成了由300多門全校通選課構成的新的課程體系建設;根據“以研究生教育為主導,本科教育為基礎,構建研究型大學發展框架”的基本思路,穩步擴大研究生教育規模,同時,本著“確保質量,追求卓越”的理念,在招生、培養、學位授予、獎助等重要環節不斷改革和完善機制,以保證和提高研究生、特別是博士生的培養質量。到2005年,北大擁有18.5個國家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基地。截至2007年11月,北大獲國家級精品課程累計達到46門,位居全國高校首位;“十五”期間,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特等獎2項(與兄弟院校合作1項)、一等獎11項。
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的原則,建立了總量控制、按需設崗、公開招聘、平等競爭、擇優聘用、分級流動、崗位管理的教師聘任和職務晉升制度,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科研水平和綜合素質,增強教師隊伍的競爭力,并狠抓師德建設,以適應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要求。經過“十五”建設,北京大學教師隊伍的基本狀況明顯改善,有博士學位的人數已超過60%,教授平均年齡下降到50歲。截至2007年12月,北京大學擁有兩院院士61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28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和講座教授99人,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19人。另外,25名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著名學者被評為文科資深教授。
以學科建設為核心,強化學科管理和機構調整。2000年4月,北京大學和北京醫科大學合并組建新的北京大學,學校整體實力得到加強。此后,學校進行了較大幅度的院系結構調整。到2007年,北京大學共有5個學部,41個院系,81個重點學科。2002年至2004年,教育部對全國除軍事學外的全部80個一級學科進行評估,北京大學參評的33個學科中,有11個學科名列全國第一,另有3個學科名列全國高校第一,其中數學、化學、歷史學及外國語言文學4個學科獲得5項指標全部滿分的好成績。
“十五”期間,北京大學獲得1項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11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一等獎空缺三屆),8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人文社會科學方面,在每兩年一次的“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和每三年一次的“全國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評選中,北京大學獲獎等次和獲獎總數均位居榜首。2004年北京市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評獎中,北大獲獎總數達34項。其中特等獎2項,占特等獎總數的50%;一等獎10項,占一等獎總數的28.57%;二等獎22項。“十五”期間,全校38篇論文被評為全國優秀博士論文。
通過“十五”“211工程”建設,北大建成了14C加速器質譜儀、時間飛行質譜儀、環境掃描電鏡等高水平的大型公共測試儀器技術平臺,這些設備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為北大以及全國相關科研人員開展世界水平的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礎。校園信息網絡主干網完成更新改造,校園網的建設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圖書館初步實現由傳統圖書館向數字圖書館的轉型,建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學術型、開放式、數字化的大學圖書館系統。餐飲中心、新的學生宿舍樓等建筑相繼建成投入使用,靜園地熱井成功開鑿,后勤服務設施大大改善。學校的產業持續保持高速增長勢頭,產學研一體化向更高層次發展。在高校服務社會、服務經濟建設的職能發揮上,進一步加大與國內各省市、部門的合作,已經與國內數省區、市和銀行簽訂全面合作協議。國際合作蓬勃開展,與世界一流名校開展了形式多樣的交流和合作。世紀之初的短短幾年間,許多重要的外國元首和數十位諾貝爾獎得主訪問北大并發表演講,每年到訪北大的外賓超過20000人次。北大每年出訪交流的教員和學生超過5000人次。
北大黨建及思想政治工作與時俱進,在堅持辦學的社會主義方向的基礎上,采取形式多樣的工作方式,不斷提高廣大黨員的黨性修養,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保證黨對學校的正確領導。北大校園文化豐富多彩,兩百多個學生社團活躍在校園里,百周年紀念講堂的各種演出和文化活動精彩紛呈,一年一度的全校運動會、一二九歌詠比賽、北大十佳歌手大賽、北大十佳教師評選等已經成為校園內的傳統活動。
自1898年京師大學堂成立到2008年,北京大學走過了110年的歷程。回溯既往,作為中國的最高學府,北京大學聚集了各個歷史時期眾多的著名學者專家、學術大師,涌現出大批革命家、思想家、理論家、科學家和教育家,培養了一代代優秀人才,創造了一批批重大的科學成果,深刻地影響了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思想理論、文化教育和社會發展的進程。一個水平更高、實力更強、更加富有生機活力的北京大學必將在二十一世紀躋身世界一流大學之林,必將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建設富足美好民主昌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為人類文明的發展進步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