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人求學難 是社會無障礙建設欠賬的縮影
[摘要] 近日,東北師范大學新生王寵引起了社會關注。
他是該校建校70年來接收的首位視障學生。出于安全考慮,學校希望王寵的家人陪同他一起,在校外租房。校方也說得誠懇,目前學校尚無針對盲人學生的特殊生活環境,配備完善的設施還需要一段時間。
雖然校內環境不到位,但學校也做了其他努力:負擔王寵的房租開銷;專門討論王寵的培養方案,成立學生管理服務志愿團隊,幫助王寵在校內的學習和生活。對殘疾學生的到來,校方雖沒做好充足準備,但也本著“特事特辦”的態度,嘗試給他一段愉快的校園時光。
實際上,殘疾大學生在校內的生活問題,已被討論過多次。比如教育部等七部門就出臺過文件,指出普通高等學校應積極招收符合錄取標準的殘疾考生,進行必要的無障礙環境改造,給予殘疾學生學業、生活上的支持和幫助。而且,2016年,全國已經有9592名殘疾人被普通高校錄取。
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高校的無障礙建設只是剛剛起步。對很多高校來說,殘疾學生是一個他們從未考慮過的群體。學校愿意熱情接納,但也會無奈發現,他們甚至很難保障殘障學生的安全。
這不能單單苛責高校。殘疾人求學遇到的尷尬,不過是整個社會無障礙建設欠賬的縮影。
長期以來,殘疾人是社會的“透明人”,他們數量龐大,卻幾乎不走入公眾視野。前段時間,紀錄片《二十二》熱映,一位殘障影評人說,他沒有看《二十二》。原因很簡單,最近的既有輪椅座位又有排片的電影院,離他家50公里。
如果你是殘疾人,只要出門,大概就能感到社會的“惡意”:有斷頭的盲道,有堆了雜物的斜坡,有拒絕導盲犬的公共交通系統,有輪椅入不了的休閑娛樂場所……作為殘疾人,呆在家里似乎成了最好的選擇。殘疾人常以“勵志”的形象出現,卻很少被當做應該融入社會的、和常人平等的主體。
這種“惡意”,不僅僅存在現實生活。在信息無障礙上,殘疾人同樣常被忽視。視障者也可以用手機購物、打車和聊天,只要軟件的“無障礙”做得好,他們就能靠著聲音提示,進入網絡世界。曾有一位盲人軟件工程師向某互聯網公司反映其產品的信息無障礙問題,結果對方大為吃驚——“我們的產品還有盲人在用?”
是的,殘疾人士是少數群體,但他們不該是“隱形”群體。一個真正文明的社會,本應該對少數群體心懷善意,并傾斜部分社會資源,為他們創造一個安全、便捷的生活環境。
殘疾人哪天能真正無障礙地走出家門,他們也才能無障礙地走進象牙塔。這件事情,不能靠高校單打獨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