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非北大的北大碩士 何必要說“對不起”
[摘要] 出身名校,在不少人看來,是自帶光環的榮耀。
但很多人可能沒想到,名校生也自有“江湖”:從本科到碩士、博士均來自名校的學生往往最受推崇,而一些從二本、三本學校本科畢業,考入名校的碩士和博士生則會被歸入“另類”。這是網絡熱文《對不起,我本科不是北大的!》所透露的現實。
文章作者是一名90后,從一所三本院校本科畢業后考入北大,成為一名中文系碩士,并通過努力加入了中國作協,現為《詩刊》社編輯。按理說,這是一個十足的勵志故事。但作者稱,身邊很多人喜歡問自己本科來自哪所大學,而其回答往往能引發對方一系列微妙復雜的反應。不管是否承認,文章反映的“高校本科鄙視鏈”確實存在。不必急著抨擊公眾的現實甚至勢力,這背后其實有著一定的社會根源。
應該看到,高考仍是目前條件下較為公平的選拔制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學生的學業水平。一些優秀學生通過高考進入更理想的大學,本身也能證明其學習態度、能力,確實有過人之處。而在硬件設施、師資力量都更好的名校,學生的自信心與專業知識、技能也能得到更好的發展。先天優秀,加上后天培養,是名校本科生自信且備受青睞的主因。
而像文章作者那樣,本科為二本、三本院校的學生,選擇通過考研來實現“上名校”,同樣難能可貴。他們在條件相對一般的本科院校奮起直追,拼搏奮斗,希望在今后的人生中與名校生同臺競爭,是需要付出更多的艱辛和努力的。
網上有句話說,“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釋”。非名校畢業生無需妄自菲薄,更無需說對不起;如果非要覺得自己低人一等的話,那高職生、技校生或中專生還要不要活了?當你足夠強大、足夠優秀,你就是自己最閃亮的名片,還需要在乎本科來自哪里?
而名校本科生與用人單位等群體,也需要摒棄“名校本科論”,客觀理性對待這一群體。與其過分糾結于“你本科是哪所學校的”,不如更關注個人的學術水平、優秀品質、工作能力及綜合素質——這些才是一個人走得更遠的根本。特別是用人單位,更需唯才是舉、不拘一格,而非僅看重名校頭銜。
對高校來說,要消除“本科鄙視鏈”,還需要均衡教育資源投入,營造更公平、多元的教育環境,讓二本、三本院校的學生在考名校的研究生時,在更公平的環境下與名校本科生競爭。
可喜的是,近年來各項教育政策、制度不斷完善,在研究生招生、保送等環節,越來越多的非名校生有機會進入名校深造,客觀上彌補了“一考定終身”的遺憾,讓更多的非名校生看到了改變人生命運的機會,也讓高校人才流動更加合理。從這個角度說,本科不是名校的名校研究生越來越多,恰是一種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