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西安等二線明星城市受到更多畢業生關注
今年杭州市將接收高校畢業生7萬人,目前已簽約10730人,同比增長23.4%可能已經不能用“難”來形容今年的畢業季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信息顯示,這是史上“更難”就業季。
201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727萬人,相比2013年699萬畢業生,增長了28萬人次,再創歷史新高。
今年,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創業已被列為杭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相關部門的重點工作。即便如此,來自智聯招聘的信息顯示,在杭州,平均一個崗位就有56名應屆生競爭,可謂慘烈。
一面是經濟充滿挑戰的大環境,另一面,是每年都在增加的畢業生人數——應屆畢業生們,你們的工作還好找嗎?
應屆生崗位競爭指數 杭州在二線城市中位列第七
智聯招聘數據提供給記者的數據顯示,“逃離北上廣”的流行口號正逐漸成為現實,隨著三星、阿里巴巴等企業知名度提升,畢業生轉而關注如杭州、西安、天津、蘇州等二線明星城市。
杭州有多受應屆大學生的歡迎?有個數據或許能說明問題。去年9月,市人才服務局和市十大產業辦組織“九校聯盟”招聘活動,歷時三個月,共收到求職簡歷2.4萬余份,其中近五分之一的人,經過洽談就達成了就業意向。
但對于求職者來說,越受歡迎的城市,也意味著更激烈的競爭。調查顯示,在杭州,平均一個崗位有56名應屆生競爭,除去北上廣深,崗位競爭指數在二線城市中位列第七,與全國應屆畢業生平均崗位競爭指數持平。
盡管競爭激烈,但今年杭州應屆畢業生的就業情況總體良好。來自杭州市人才服務局的統計數據顯示,杭州今年已經簽約接收非應屆非師范類高校畢業生10730人,比去年同期增長23.4%。不久前召開的全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會議上傳出的信息,今年我市將接收高校畢業生7萬人,高校畢業生就業將成為工作重點。
朝陽產業人才局部飽和 傳統行業漸成高薪人才的“搖籃”
因為新媒體的滲透,今年杭州的春季人才交流會上,很多傳統企業都推出了與電子商務、移動終端相關的崗位。
事實上,以高薪、高職、明星人物頻出為優勢的IT、信息、電子等行業,近年來一直受到廣大求職者追捧。智聯招聘杭州分公司總經理李強告訴記者,今年的畢業生簡歷仍然扎堆在這些朝陽產業,傳統醫藥、制造、加工行業遇冷。
而百度指數2013年12月畢業生搜索最熱門公司的數據也顯示,TOP20也大多集中在互聯網、金融兩大行業。騰訊、華為、百度等成為校園招聘最受關注的公司。
受捧自然與這類“飯碗”的含金量有關。《2012年企業勞動市場工資指導價位》顯示,房地產業的平均年薪高位數為22.61萬元,金融業中的“貨幣金融服務”達到44.33萬元,信息軟件服務業達到27.15萬元。
但需要注意的是,“人才熱”現象導致朝陽產業人才局部飽和已經開始顯現,“程序猿”、“IT民工”、“碼農”等網絡名詞的出現,體現了這些行業人才過剩、職位低、壓力大等特點。會計從業資格和初級會計證的熱度相比2012年9月-2013年8月,有大幅下降。
而反觀醫藥、制造、加工等傳統行業出現技術、生產人才巨大缺口,近年來薪酬增長速度驚人,正成為高薪人才的“搖籃”。2012年,杭州的制造業為員工提供的平均年薪高位數已經達到11.70萬元,而這個數字有望進一步提高。
高大上崗位廝殺激烈求職不易 民營企業存在更多機會和空間來自溫州的張同學,學的是日語,擇業目標是在杭州找到一份銀行工作。為此,從大三開始,便開始自學相關的金融學,并順利考出銀行從業資格證。在給多家銀行投遞了簡歷后,終于獲得工行的面試資格。不料,面試當天,卻被嚇壞了,“一個崗位,幾十號人分在不同時間段,分批面試,據說多到要兩三天時間才面試得完”,不得不放棄原先的職業規劃。
李強告訴記者,畢業生們仍然看重財務、人力、貿易、高級管理等看上去“輕松”且“高大上”的職位,而忽視需求不斷增加的服務類、銷售類崗位;傳統“精英”企業如國企、外企、上市公司、明星企業的競爭力居高不下,而市場需求量大的中小企業、民營企業鮮有人問津。其中,民營企業的崗位競爭指數為41,位列不同性質企業的崗位競爭指數之尾。
事實上,看似低端的業務類、銷售類崗位能夠提供較高的業績提成,職位發展通道也相對寬廣。一個普遍被忽略的事實就是,67%的企業高管由銷售、業務崗位晉升而來,這類崗位能夠幫助個人綜合能力快速提高。而經過多年發展,多數民營企業已經走過創業階段,資本積累和業務基礎都在不斷的提高,面對人才荒的瓶頸,也在不斷提升自身管理組織水平及薪酬福利待遇。
轉變觀念,放低身段 “就業難”或將成為“新機遇”
一方面是競爭激烈的一二線明星城市,另一方面是缺口仍然存在的其他二、三線城市;一方面,是數百人競爭一個崗位的熱門行業,另一方面是覺得掉價的服務類、銷售類崗位;一方面是擠破腦袋想進去的“精英企業”,另一方面是急需人才的中小、民營企業……很多年來,我們一路被灌輸“精英”意識成長,過分強調自身價值而忽視社會需要,以至于造成今天與經濟發展不相吻合的不良就業心態和擇業觀念。
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固然需要自我分析,將興趣與職業相結合,明確個人優勢與選擇方向。但自我定位還需依照市場價值,發展自我優勢,避開人多擁擠,才能尋找到廣闊天地。
當然,就業問題更需要國家、高校與企業合力解決。國家層面,要建立一系列能夠激勵大學生到中小城市、到基層、到中小企業就業的政策和機制。高校需要在專業、課程、技能、推薦渠道等方面更加“接地氣”,企業也要創新人才管理方式,進一步了解新生代畢業生思維方式及訴求,用合適的方式吸引、培養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