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心室肌與快反應自律細胞膜電位的不同點:
快反應自律細胞4期緩慢去極化。(起搏電流由Na+、Ca2+內流超過K+外流形成。)七、心肌細胞電生理特性1.自律性:
(1)心肌的自律性來源于特殊傳導系統的自律細胞,其中竇房結細胞的自律性最高,稱為起搏細胞,是正常的起搏點。潛在起搏點的自律性由高到低順序為:房室交界區→房室束→浦肯野氏纖維。
(2)竇房結細胞通過搶先占領和超驅動壓抑(以前者為主)兩種機制控制潛在起搏點。
(3)心肌細胞自律性的高低決定于4期去極化的速度即Na+、Ca2+內流超過K+外流衰減的速度,同時還受最大舒張電位和閾電位差距的影響。
2.傳導性:
心肌細胞之間通過閏盤連接,整塊心肌相當于一個機能上的合胞體,動作電位以局部電流的方式在細胞間傳導。
傳導的特點:(1)主要傳導途徑為:竇房結→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及左右束支→浦肯野氏纖維→心室肌(2)房室交界處傳導速度慢,形成房-室延擱,以保證心房、心室順序活動和心室有足夠充盈血液的時間。
(3)心房內和心室內興奮以局部電流的方式傳播,傳導速度快,從而保證心房或心室同步活動,有利于實現泵血功能。
心肌興奮傳導速度與細胞直徑成正比,與動作電位0期去極化速度和幅度成正變關系。
3.興奮性:
(1)動作電位過程中心肌興奮性的周期變化:有效不應期→相對不應期→超常期,特點是有效不應期較長,相當于整個收縮期和舒張早期,因此心肌不會出現強直收縮。
(2)影響興奮性的因素:Na+通道的狀態、閾電位與靜息電位的距離等。
另外,血鉀濃度也是影響心肌興奮性的重要因素,當血鉀逐漸升高時,心肌的興奮性會出現先升高后降低的現象。血中K+輕度或中度增高時,細胞膜內外K+濃度梯度減小,靜息電位絕對值減小,距閾電位接近,興奮性增高;當血中K+顯著增高,靜息電位絕對值過度減小時,Na+通道失活,興奮性則完全喪失。因此,血中K+逐步增高時,心肌興奮性先升高后降低。
(3)期前收縮和代償間隙:
心室肌在有效不應期終結之后,受到人工的或潛在起搏點的異常刺激,可產生一次期前興奮,引起期前收縮。由于期前興奮有自己的不應期,因此期前收縮后出現較長的心室舒張期,這稱為代償間隙。
4.收縮性:
(1)心肌收縮的特點:①同步收縮 ②不發生強直收縮 ③對細胞外Ca2+的依賴性。
(2)影響心肌收縮性的因素:Ca2+、交感神經或兒茶酚胺等加強心肌收縮力,低O2、酸中毒、乙酰膽堿等減低心肌的收縮力。
八、植物性神經對心臟活動的影響
1.迷走神經對心臟活動的影響:迷走神經末梢分泌乙酰膽堿,與心肌細胞膜上的M受體結合,產生負性變力、變時、變傳導作用。
2.交感神經對心臟活動的影響:交感神經末梢分泌去甲腎上腺素,與心肌細胞膜上的α、β受體結合,產生正性變力、變時、變傳導作用。
3.植物性神經對心臟活動的作用機制:
(1)迷走神經→乙酰膽堿→提高K+通道的通透性→促進K+外流。
(2)交感神經→去甲腎上腺素→增加Ca2+通道通透性。
記憶方法:(以乙酰膽堿為例)乙酰膽堿與心肌M受體結合后產生心臟活動的抑制,其原因是影響到心肌電活動的特性,而心肌電活動的改變必然是離子濃度或通透性變化所致。通常情況下,遞質與受體結合后引起某種離子通透性增加,因此,乙酰膽堿可能是增加了某種離子的通透性。如果Na+通透性增加,會出現Na+內流增多(細胞內Na+濃度低)、增快,4期自動去極化加速,這與乙酰膽堿作用效果相反;如果Ca2+通透性增加,Ca2+內流增多將增強心肌的收縮力等改變,這也與乙酰膽堿的作用效果相反;如果K+通透性增加,心肌興奮性、自律性都將降低,這與乙酰膽堿作用效果一致,因此,乙酰膽堿是通過增加細胞膜對K+通透性產生作用的。同理可以推出兒茶酚胺主要通過增加Ca2+通透性而發揮作用。掌握了這咱推理方法,就無需逐項記憶神經遞質的作用機制。
九、心電圖各主要波段的意義
P波--左右兩心房的去極化。
QRS--左右兩心室的去極化。
T波--兩心室復極化。
P-R間期--房室傳導時間。
Q-T間期--從QRS波開始到T波結束,反映心室肌除極和復極的總時間。
ST段--從QRS波結束到T波開始,反映心室各部分都處于去極化狀態。
十、各類血管的功能特點
1.彈性貯器血管--大動脈,包括主動脈、肺動脈及其最大分支。
作用:緩沖收縮壓、維持舒張壓、減小脈壓差。
2.阻力血管--小動脈、微動脈、微靜脈。
作用:構成主要的外周阻力,維持動脈血壓。
3.交換血管--真毛細血管。
作用:血液與組織進行物質交換的部位。
4.容量血管--靜脈。
作用:容納60%~70%的循環血量。
十一、動脈血壓
1.血壓:血管內流動的血液對單位面積血管壁的側壓力,一般所說的動脈血壓指主動脈壓,通常用在上臂測得的肱動脈壓代表。
2.形成血壓的基本條件:(1)心血管內有血液充盈;(2)心臟射血。
3.動脈血壓的形成:(1)前提條件:血流充盈;(2)基本因素:心臟射血和外周阻力。
4.影響動脈血壓的因素:
(1)每搏輸出量:主要影響收縮壓。
(2)心率:主要影響舒張壓。
(3)外周阻力:主要影響舒張壓(影響舒張壓的最重要因素)。
(4)主動脈和大動脈的彈性貯器作用:減小脈壓差。
(5)循環血量和血管系統容量的比例:影響平均充盈壓。
5.動脈脈搏:每一個心動周期中,動脈內的壓力發生周期性的波動,引起動脈血管壁的擴張與回縮的起伏。
十二、靜脈血壓與靜脈回流
1.靜脈血壓遠低于動脈壓,而且越靠近心臟越低。靜脈壓分為中心靜脈壓和外周靜脈壓。
2.中心靜脈壓指胸腔內大靜脈或右心房的壓力。正常值為:0.4~1.2kPa(4~12cmH2O),它的高低取決于心臟射血能力和靜脈回心血量的多少。中心靜脈壓升高多見于輸液過多過快或心臟射血功能不全。
3.影響靜脈回流的因素:
(1)靜脈回流的動力是靜脈兩端的壓力差,即外周靜脈壓與中心靜脈壓之差,壓力差的形成主要取決于心臟的收縮力,但也受呼吸運動、體位、肌肉收縮等的影響。
(2)骨骼肌的擠壓作用作為肌肉泵促進靜脈回流。
(3)呼吸運動通過影響胸內壓而影響靜脈回流。
(4)人體由臥位轉為立位時,回心血量減少。
十三、微循環的組成及血流通路
1.微循環是指微動脈和微靜脈之間的血液循環,是血液與組織細胞進行物質交換的場所。
2.微循環3條途徑及其作用:
(1)迂回通路(營養通路):①組成:血液從微動脈→后微動脈→毛細血管前括約肌→真毛細血管→微靜脈的通路;②作用:是血液與組織細胞進行物質交換的主要場所。
(2)直捷通路:①組成:血液從微動脈→后微動脈→通血毛細血管→微靜脈的通路;②作用:促進血液迅速回流。此通路骨骼肌中多見。
(3)動-靜脈短路:①組成:血液從微動脈→動-靜脈吻合支→微靜脈的通路;②作用:調節體溫。此途徑皮膚分布較多。
微循環組成的記憶方法:
(1)將“循環”理解為“從動脈到靜脈的血流”,那么,“微循環”就是“從微動脈到微靜脈的血流”,因此,微循環3條通路的血管都是“微動脈……微靜脈”。
(2)迂回通路是交換物質的場所,必然包含真毛細血管,即“微動脈……真毛細血管……微靜脈”。
(3)交換血管的血流受組織局部代謝的調控,因而真毛細血管(無平滑肌)前必須連接調控血流的結構--“毛細血管前括約肌”。
(4)由于毛細血管前括約肌含很少平滑肌而微動脈平滑肌豐富,因此二者之間應有一過度--后微動脈。
綜上所述,營養通路的組成應為“微動脈→后微動脈→毛細血管前括約肌→真毛細血管→微靜脈。
同理,可以推出另兩條通路的血管組成。
3.微循環血流調控:
(1)毛細血管壓與毛細血管前阻力和毛細血管后阻力的比值成反比。
(2)微動脈的阻力對微循環血流的控制起主要作用。
(3)毛細血管前括約肌的活動主要受代謝產物調節。
十四、心血管活動的神經調節--心血管反射
1.減壓反射
(1)基本過程:動脈血壓升高→刺激頸動脈竇和主動脈弓壓力感受器→經竇神經和減壓神經將沖動傳向中樞→通過心血管中樞的整合作用→導致心迷走神經興奮、心交感抑制、交感縮血管纖維抑制→心輸出量下降、外周阻力降低,從而使血壓恢復正常。
(2)特點:①壓力感受器對波動性血壓敏感。
②竇內壓在正常平均動脈壓(100mmHg左右)上/下變動時,壓力感受性反射最敏感。
③減壓反射對血壓變化及時糾正,在正常血壓維持中發揮重要作用。
2.心肺感受器反射
(1)在心房、心室、肺循環大血管壁上存在的感受器總稱為心肺感受器。
(2)反射過程:牽拉、化學物質→心肺感受器→傳入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心率↓、心輸出量↓、外周阻力↓、→BP↓。
(3)意義:調節血量、體液量及其成分。
十五、心血管活動的體液調節
1.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或腎上腺素與心肌細胞上β1受體結合產生正性變力、變時、變傳作用,與血管平滑肌上的α受體結合使血管收縮。
腎上腺素能與血管平滑肌上的β2受體結合引起血管舒張。
2.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血管緊張素Ⅱ的作用:①使全身微動脈、靜脈收縮,血壓升高,回心血量增多;②增加交感縮血管纖維遞質釋放量;③使交感縮血管中樞緊張;④刺激腎上腺合成和釋放醛固酮;⑤引起或增強渴覺、導致飲水行為。
3.心鈉素:
(1)作用:①心搏出量減少、心率減慢、外周血管舒張;②引起腎臟排水、排鈉增多;③抑制腎素、醛固酮、血管升壓素的釋放,當動脈血壓升高時,頸動脈竇壓力感受器傳入沖動增加,抑制交感縮血管中樞,同時心鈉素分泌增加。血壓升高時,保鈉、保水及縮血管激素分泌減少,而排鈉、排水激素分泌增多。心鈉素是利尿、利鈉激素,血壓升高分泌增多。
4. 局部體液調節因素:
激肽、組胺、組織代謝產物等調節局部血流量。
十六、組織液的生成
1.組織液是血漿從毛細血管壁濾過而形成的,除不含大分子蛋白質外,其它成分基本與血漿相同。
2.血漿從毛細血管濾過形成組織液的動力--有效濾過壓。
有效濾過壓=(毛細血管血壓+組織液膠體滲透壓)-(血漿膠體滲透壓+組織液靜水壓)3.影響組織液生成的因素:
(1)有效濾過壓;(2)毛細血管通透性;(3)靜脈和淋巴回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