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視網膜中央凹處視錐細胞多直徑小而且多為單線聯系,因此中央凹處視敏度最高。(視敏度是指對物體分辨能力的強弱而不是對光的敏感度。)視錐細胞承擔晝光覺,對物體的空間分辨能力強,同時細胞之間聚合現象少于視桿細胞也與其分辨能力強相適應。
2.視紫紅質的光化學反應:
視紫紅質是由視蛋白和視黃醛構成的一種色素蛋白,是視桿細胞的感光色素。視黃醛是維生素A的衍生物,視桿細胞可將11-順型維生素A轉變成順型視黃醛,在暗處與視蛋白結合成視紫紅質;光照時,視紫紅質分解成視蛋白和全反型視黃醛。全反型視黃醛和貯存于色素細胞的全反型維生素A,都只有在色素上皮細胞中的異構酶作用下轉變成順型后,才能用于視紫紅質再合成。
3.視桿細胞感受器電位:
光照→早期感受器電位及遲發感受器電位,與視覺形成有關的是遲發感受器電位。
感光細胞的外段是進行光-電轉換的關鍵部位。
產生機制如下:光照→激活視盤膜上的G蛋白→激活PDE→cGMP大量分解→視桿細胞外段膜Na+通道關閉,Na+通透性降低→外段膜超極化即超極化遲發感受器電位。
4.視網膜信息處理:
由視桿和視錐細胞產生的電信號,在視網膜內經過復雜的細胞網絡傳遞,最后由神經節細胞發出的神經纖維以動作電位的形式傳向中樞。
八、與視覺有關的幾個問題
1.暗適應與明適應:
暗適應的過程與視細胞中感光色素的再合成有關,所以維生素A缺乏的人暗適應延長,甚至會出現夜盲癥。
明適應比暗適應快,是視桿細胞中大量視紫紅質分解所致。
2.視野:
單眼固定地注視前方一點不動,這時該眼所能看到的范圍稱為視野。不同顏色物質視野范圍大小順序如下:白色>黃藍色>紅色>綠色。中央凹鼻側約3mm的視神經乳頭處無感光細胞,稱為盲點。
3.視覺的三原色學說:
視網膜上存在三種視錐細胞分別對紅、綠、藍光最敏感。三種視錐細胞分別含有特異的感光色素,由視蛋白和視黃醛組成。三類視錐色素中的視黃醛相同,并且與視紫紅質中的視黃醛相同,不同點在于各含有特異的視蛋白。
4.簡化眼:
假定眼球由均勻媒質構成,折光率與水相同;折光界面只有一個,即角膜表面;角膜表面的曲率半徑定為5mm,該球面中心即節點,通過該點的光線不折射。
九、耳的功能
1.外耳:耳廓有集音作用,外耳道有傳音和共鳴腔作用。
2.中耳:鼓膜-聽骨鏈-內耳卵圓窗之間的聯系具有增壓效應,使聲波的振幅減少,壓強增大22倍。它們構成了聲音由外耳傳向耳蝸的最有效通路。
咽鼓管具有調節中耳內壓力的作用。
3.內耳:耳蝸具有感音換能作用。
感受細胞為基底膜上科蒂器官內的毛細胞。
基底膜的振動以行波的方式進行,即內淋巴的振動首先在靠近卵圓窗處引起基底膜的振動,此振動再以行波的形式沿基底膜向耳蝸的頂部方向傳播。
高頻率聲音主要引起卵圓窗附近基底膜振動,而低頻率聲音在基底膜頂部出現最大振幅。
在耳蝸結構中能記錄到與聽神經纖維興奮有關的動作電位、內淋巴電位和微音器電位。
十、正常傳音途徑
1.鼓膜→聽骨鏈→卵圓窗→前庭階外淋巴→蝸管中的內淋巴→基底膜振動→毛細胞微音器電位→聽神經動作電位→顳葉皮層。這是主要的傳音途徑。
2.鼓膜→中耳鼓室→圓窗→鼓階中外淋巴→基底膜振動。這一途徑僅在聽小骨損壞時顯得重要。
3.聲波經骨傳導。這一途徑不重要。
十一、前庭器官
前庭器官在內耳迷路中,與聽覺無關,是位置感受器。橢圓囊、球囊感受直線變速運動和頭部的空間位置,三個半規管感受旋轉運動。(角加速運動)。
感受細胞為毛細胞,傳入神經為前庭神經。
十二、嗅覺和味覺
咸和酸的刺激通過特殊化學門控通道,甜味的引起要通過受體、G-蛋白和第二信使系統,苦味則由于物質結構不同而通過上述兩種形式換能。
十三、皮膚感覺
皮膚的感覺主要有四種:觸覺、冷覺、溫覺和痛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