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的本質問題
本質是事物的基本規定性,是一事物區別于其他事物的本質特征。教育的本質也就是教育作為一種特殊社會實踐活動的質的規定性,所要回答的就是“教育是什么”這樣一個問題。人們對什么是教育這個問題的回答,可以直接反映出他的教育視野,并從總體上決定著他對教育的外延、內涵和教育的現象與本質問題的認識,是一個屬于帶根本性的教育理論和教育觀問題。
(二)教育本質的論爭
教育本質的問題最早是由蘇聯教育學者在20世紀50年代初提出的,當時由于斯大林的《馬克思主義與語言學問題》一文的發表,圍繞著教育是否是上層建筑以及它的專門特點問題,展開了討論。我國學者于同一時期介紹過此問題及他們的討論。
“文革”結束后的70年代末至90年代,人們思想不斷解放,我國教育理論界沖破理論禁區,圍繞著教育本質問題,曾經有過幾次集中的討論,新時期的重要教育學者幾乎都參與了這場討論。在近十年關于教育本質的討論中,由于各自的視野不同、立場不同,教育學者提出了許多不同的觀點,歸納起來,大致可以分為四派:
1.上層建筑說
這種觀點是傳統派的觀點,其論據是:唯物論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在社會存在中,生產關系是社會生活中最基本的和最原始的關系,它對整個社會生活,特別是對社會意識具有制約作用,教育屬于精神生活,它是受經濟基礎決定的。這個決定表現為:經濟基礎決定了教育的性質。經濟基礎的變化,決定了教育的變化。因而教育是上層建筑。
2.生產力說
這是現代派的觀點,其論據是:教育與社會再生產之間,存在著本質的客觀聯系,教育是勞動力再生產的手段,因而它是社會再生產的必要條件,是社會生產和延續的手段。特別是從現代生產性考察,它是以科學技術為基礎的生產,從事這種生產的勞動者,必須掌握生產知識和技術,教育只不過是生產過程中分離出去的一個獨立因素。因而,可以把教育看作是社會生產力。
3.多質說
這是一種折中派的觀點,它認為教育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教育的本質也應是多質的、多層次的。有人認為教育的本質是它的社會性、階級性、生產性、科學性、藝術性等各種屬性的統一。教育作為培養人的活動,與人的成長、發展有直接聯系,同時既與生產力、生產關系有直接關系,又與上層建筑有直接關系。
4.本質規定說
這是深化派的觀點,這一派的方法論特點,是力圖從教育本身的質的規定性來揭示教育的本質,從教育之所以是教育的專門特點,從教育自身的矛盾的特殊性來揭示教育的本質。認為本質是對現象而言,本質和現象是客觀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兩個不同的方面,它是唯物辯證法的補充。研究教育本質,就是揭示教育的質的規定性。
其中,前三派主要是圍繞教育在社會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而展開的;后一種觀點則重在論證教育區別于其他社會現象的質的特點。
(三)教育本質討論的理論與實踐價值
教育本質的討論并沒有最后的結論,但圍繞著論爭,學者們開始了深層的反思,開始了教育本質問題的元研究。從理論上,對教育本質的認識有助于我們深入的理解教育活動質的規定性,從而建構科學的教育理論體系。在實踐中,對教育本質的認識有助于使教育實踐按照教育本質的要求發展,使教育實踐向著培養全面發展而具有獨立個性的人的方面努力,革除當前教育片面追求升學率以及教育“目中無人”的時弊,對當前所進行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