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填報志愿時,學生對大學專業設置了解不充分,大部分學生高考服從調劑,不少人本科階段讀了自己本就不感興趣的專業。對他們而言,跨專業考研也成了自主性更強的二次選擇的機會。經過本科階段的學習,隨著年齡與見識的增長,決定跨專業考研的學生對專業興趣的認識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并非單純圖有趣,而是更多地結合自身長遠的理想,將對專業的興趣發展成“志趣”。
同時“名校”成為跨考的另一內在動力。據統計,近年來報考人數最多的10個招生單位是北京大學、武漢大學、四川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吉林大學、廈門大學、復旦大學。其中,北京大學報名人數最多,跨校考研人數常年過萬。
名校如此受寵,與當今應屆生的就業形勢有直接關系,因用人單位掌握的信息有限,所以多數只能用學歷背景衡量應屆生的綜合能力。現就讀于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的劉曉(化名)深有體會,劉曉因高考失利曾在某專科學校讀書,后“升本”進入一家二本院校讀法學專業,畢業求職時卻在三個月內連在十家單位碰壁。眼看著一起應聘的名校畢業生被一線律師事務所錄用,劉曉燃起了繼續深造學業的斗志,決定報考人大并最終順利被錄取。
事實上,相對于考生的名校情結,近些年來許多名校在對待跨校考生的態度上有了很大的轉變。隨著研究生教育公平理念的推進、研究生復試改革的日趨規范、成熟,“本科出身”不再成為名校錄取的重要標準,甚至有的名校更偏愛從一般院校刻苦學習考進來的普通院校出身的學生,這無疑給了跨校考生巨大的信心。
跨考形勢的火熱,還與一些“特殊”的研究生招生機構有關。一些科研院所、學術機構的研究生院,由于自身不招收本科生,所以所有被錄取的研究生都屬于跨校考生。一場大型招生會,場面火爆,參加招生會的小陳說,他就讀于武漢大學遙感信息工程學院,十分熱愛自己所學專業。中科院的微波遙感技術水平和科研設備在全國都是首屈一指,因此他做夢都想進入中科院深造。他認為,考中科院的考生都屬于跨校考研,不需要和“本校本科生”競爭,在公平性上要比考其他名校強一些。
與此同時,一些專業學位項目的興辦,比如法律碩士(非法學),其招生對象就是非法律專業的本科生,這也造成了跨專業報考人數的增多。例如,法律碩士在2000年開始不再允許法律專業畢業生報考,當年全國的報考人數只有8000人左右,2004年報考人數增加到3.9萬人。2009年根據教育部通知,在法學碩士和法律碩士之間,新增法律碩士(法學)專業,招生對象為法學本科,但法律碩士(非法學)的招生對象依然是非法律專業本科生,當年僅北京市法律碩士(非法學)報考人數就達到749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