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名師孫占河經典講義之認識的本質及其規律(下)
[摘要] 本文仍然是政治名師孫占河講解認識的本質及其規律,與(上)是接連的,本文是下篇。學過仍有疑問,同學們可帶著疑問參加7月11日的孫占河免費答疑課,老師會幫你答疑解惑。
三、認識運動的基本規律(認識的過程)
(一)從實踐到認識: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認識的發展過程,首先是從實踐到認識,即從實踐中產生感性認識,然后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這是認識過程中的第一次飛躍。
1.感性認識的內涵【3】
(1)感性認識是人們在實踐基礎上,由感覺器官直接感受到的關于事物的現象、各個局部和外部聯系的認識。
(2)感性認識的形式有感覺、知覺和表象等。
(3)感性認識的內容(對象)是事物的現象、各個局部和外部聯系;
(4)感性認識的特點是直接性和具體性。其優點在于貼近現實;其缺點在于只能反映事物的外部和局部,即“熟知不等于真知”,“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4】
(5)感性認識的局限性表明它是認識的初級階段,也決定了它必須要上升到理性認識。
2.理性認識的內涵
(1)理性認識是指人們借助抽象思維(大腦),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達到關于事物本質、全體、內部聯系和事物自身規律性的認識。
(2)理性認識的形式有概念、判斷、推理、假說、理論等。
(3)理性認識的內容是事物的本質、整體和內部聯系。
(4)理性認識的特點是間接性、抽象性;優點是深刻、全面,是認識的高級階段。缺點是容易脫離實際。
3.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統一關系
(1)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相互區別的。二者在內容和形式上有質的區別。二者所憑借的器官、所認識的內容、所采取的形式、所具有的特點以及在認識過程中所居的地位,都不相同。
(2)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相互聯系的。其一,二者互相依存。一方面,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是認識的起點;沒有感性認識,理性認識就是無源之水。這是認識論的唯物論。另一方面,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到理性認識。因為感性認識只是認識的低級階段。這是認識論的辯證法。
其二,在實際的過程中,二者互相交織、互相滲透、相互促進。一方面,感性認識促進理性認識。感性認識豐富的人與經驗貧乏的人相比,對事物理解的深度是不―樣的。所以黑格爾說過,對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飽經風霜的老年人之口與出自缺乏閱歷的青少年之口,其內涵是不同的。
另一方面,理性認識促進感性認識。同樣接觸客觀事物,由于理論準備不同,感受就可能大不一樣。所謂“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覺它”。【5】
(3)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辯證統一的,兩者統一的基礎是實踐。感性認識是在實踐中產生的,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渡,也是在實踐的基礎上實現的。如果割裂二者的辯證統一關系,就會走向唯理論和經驗論,在實際工作中就會犯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錯誤。
4.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過渡的條件
(1)勇于實踐,深入調查,獲取十分豐富和和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這是正確實現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基礎。
(2)必須經過理性思考的作用,將豐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二)從認識到實踐: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
1.實現理性認識到實踐飛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從實踐的角度看,理性認識向實踐的飛躍是一個認識指導實踐的過程,認識世界是為了改造世界,理性認識只有回到實踐才能指導實踐,使認識物化、對象化,達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2)從認識的角度看,理性認識向實踐的飛躍是一個在實踐中檢驗認識的過程,理性認識只有回到實踐,才能使認識受到實踐的檢驗而得到修正、補充、豐富和發展。
2.實現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的條件
(1)要從實際出發,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理性認識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是一般性的東西,實踐所要解決的問題則是個別的、具體的事情。一般與個別、理論與實踐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必須從實際出發,把一般的理論和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而不能從理論原則出發,不顧實際情況地生搬硬套,成語中的“量體裁衣”和“按圖索驥”,就是兩種正反的典型事例。
(2)要把關于客觀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同主體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的認識結合起來,形成正確合理的實踐觀念。理論向實踐轉化,根本目的是為了改變事物的現存形式,以滿足人的需要。為此就必須以對客觀事物的事實性認識為基礎,對客體的價值即它對人的有用性作出科學的評價,按照客觀事物的尺度(外在尺度)和人自身尺度(內在尺度),在觀念中建構起實踐改造所應達到的理想客體,即形成實踐觀念。這是由理性認識向實踐飛躍、變理論為現實的中介環節,也是決定性的環節。
(3)要把理論的正確性與現實的可行性統一起來,尋求實現理想客體的具體途徑和工作方法。
(4)理論必須被群眾掌握,內化為群眾的自覺行動。要最終把實踐觀念和行動方案變為現實,還必須通過人的實踐活動。群眾是實踐的主體,理論只有為群眾所掌握,才能變為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
(三)認識過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在認識活動中,實踐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但無論是實踐活動還是認識活動,都是人的有意識的活動,在這些活動中,人的理智、情感和意志是融合在一起的。認識過程主要是理性思維的過程,同時又包含非理性因素的參與。
1.認識過程中的理性因素及其作用
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觀、理性思維等能力,它在認識活動中的作用主要有:(1)指導作用。人的認識活動是有目的地探求真理的活動,無論是認識課題的選擇、認識工具的使用,還是認識結果的總結和概括,都離不開理性因素的指導。(2)解釋作用。借助科學理論,可以對紛繁復雜、瞬息萬變的現象作出系統的說明。(3)預見作用。以科學理論為依據的科學預見比起以日常經驗為基礎的經驗推測,具有更大的可靠性。
2.認識過程中的非理性因素及其作用
(1)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動機、欲望、信念、信仰、習慣、本能等,以非邏輯形式出現的幻想、想象、直覺、靈感等也屬非理性因素。
(2)情惑、意志、欲望和需要等非理性因素,雖不屬于人的認識能力,但對人的認識活動的發生與停止,對主體認識能力的發揮與抑制起著重要的控制和調節作用。主要表現在:
①動力作用。人總是在一定的情感、意志的影響下從事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積極的情感、情緒給認識活動注入活力,對認識的發展是一種推動力量。列寧說:“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意志對人的認識的發展也是一種重要的支撐力量和推動力量。馬克思說:“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
②誘導作用。強烈的好奇心和濃厚的興趣,會使人產生種種想象和幻想,而想象和幻想是科學創造中的極可貴的品質。列寧說:“以為只有詩人才需要想象,這是沒有道理的,這是愚蠢的偏見!甚至在數學上也需要想象,甚至微積分的發現沒有想象也是不可能的。”
③激發作用。在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激發下會導致直覺和靈感,而直覺和靈感這種非邏輯力量可以彌補邏輯思維的不足,激發人的創造力,它是一種重要的認識能力。
馬克思主義哲學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認識活動中的主導作用,強調非理性因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約,同時也承認并重視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它全面分析了非理性因素在認識中的積極作用和可能產生的消極影響,從而同非理性主義劃清了界限。
(三)認識過程中的反復性和無限性
1.認識發展的總過程
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如此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以至無窮,一步步深化和提高,這就是認識發展的總過程。
2.認識發展的反復性和無限性
(1)認識運動的反復性是指,對一個復雜事物的認識,往往是要經過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認識運動的無限性是指,對整個客觀世界的認識,由于客觀世界是不斷發展的,人的認識運動也必然隨之不斷發展,沒有終點。
(2)造成認識過程反復性和無限性的原因是:
第一,人們對復雜事物的認識,由于主客觀條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第二,人的認識的任務,就在于不斷地克服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之間的矛盾,求的它們之間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而不是企圖去發現所謂的“永恒真理”、“終極真理”。
(四)認識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以至無窮。這是人類認識運動的辯證發展過程,也是人類認識運動的基本規律。這一認識運動體現了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是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1.人類的認識是一個充滿矛盾的過程,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是認識過程中的基本矛盾。人們認識的任務,就在于不斷克服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之間的矛盾,求得它們之間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2.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具體的歷史的統一,這一認識運動過程和基本規律決定了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的統一是具體的和歷史的。所謂具體的,即主觀認識要同一定時間、地點、條件下的客觀實踐相符合;所謂歷史的,即主觀認識要同特定歷史發展階段的客觀實踐相適應。
客觀實踐是具體的歷史的,主觀認識也應當是具體的歷史的。只有做到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才能達到正確的認識。所以,“我們的結論是主觀和客觀、理論和實踐、知和行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反對一切離開具體歷史的‘左’的或右的錯誤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