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認識與實踐的統一
認識和實踐的統一,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本質規定。在實際工作中運用這一重要原理,就必須做到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在實踐中堅持和發展真理,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全面貫徹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
一、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和解放思想
1.一切從實際出發
就是要把客觀存在的事物作為觀察和處理問題的根本出發點,這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根本要求和具體體現。一切從實際出發,從根本上說就是要從客觀事物存在和發展的規律出發,在實踐中按照客觀規律辦事。
2.解放思想的內涵
堅持實事求是,必須解放思想。所謂解放思想,是指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破除一切不符合客觀實際的陳舊觀念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也就是實事求是。
3.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是辯證統一的
解放思想是實事求是的內在要求和前提,實事求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歸宿,兩者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創造性地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開拓新局面。只是二者的著眼點有所不同,解放思想著眼于從主體方面,強調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實事求是著眼于從客體方面,強調遵循事物的客觀規律。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體現了徹底的唯物論和徹底的辯證法的統一,體現了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性的統一。
二、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
堅持認識和實踐的統一,必須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真理觀,努力做到以正確的理論為指導,在實踐中堅持和發展真理。人類的實踐和認識是永無止境的過程,要求我們不斷地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創新。
1.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
只有創新,才能使我們的思想和理論隨著實際的變化而變化,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在解放思想中統一思想,用發展著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真正實現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2.創新包括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
通過理論創新推動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創新,不斷在實踐中探索前進,這是我們的治黨治國之道,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之道,也是我們每個人學習和工作的成功之道。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解決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是科學發展觀最鮮明的精神實質。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認識真理永無止境,理論創新永無止境。“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等論斷,不僅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而且具有很強的理論概括性。“求真務實”,就是追求真理,講求實際,尊重實踐,推崇實干,注重實效。這是對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和真理觀的通俗表達。
三、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
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類創造歷史的兩種基本活動。認識的任務不僅在于解釋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堅持認識與實踐的統一,歸根結底是要將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結合起來。
1.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
認識世界是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須正確地認識世界。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統一,決定了理論與實踐必須相結合。理論以實踐為基礎,實踐以理論為指導。脫離實踐的理論是空洞的理論,離開理論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這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具體實際相結合,是達到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徑。
2.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既是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也是認識和改造主觀世界的過程
改造客觀世界包括改造自然界和改造人類社會。改造主觀世界就是改造人們的認識能力、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關系,核心是改造世界觀,即改造觀察和處理問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主觀世界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3.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一個充滿矛盾的過程
人類世界是由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構成的。主觀和客觀的矛盾是人類實踐活動中最普遍、最根本的矛盾,是人類世界形成和發展的動力。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主觀世界的過程,也就是從必然走向自由的過程。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和對客觀世界的改造。認識必然,爭取自由,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標,是一個世界歷史性的過程。由必然到自由表現為人類不斷地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的過程。
一、單項選擇題:下面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給出正確答案。
1.“感覺到了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覺它”。這說明
A.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有質的不同 B.感性認識需要上升到理性認識
C.理性認識能促進感性認識 D.感性認識是不可靠的,理性認識才是可靠的、正確的
2.“人的感官是人認識外界事物的天然界限”,這種觀點是
A.經驗論 B.唯物論 C.不可知論 D.反映論
3.一個正確的認識之所以要經過實踐和認識的多次反復,是由于
A.事物發展的規律性 B.人的認識能力的不可靠性
C.事物存在因果性 D.人們的實踐和認識受主、客觀條件的制約
4.最初人們把文盲定義為“不識字的人”;后來又把文盲定義為“看不懂現代信息符號、圖表的人”;而現在聯合國把文盲確定為“不能用計算機交流的人”。從哲學上看,這表明
A.人在確定事物的標準上起主導作用 B.事物之間是普遍聯系的
C.人的認識隨著社會實踐的變化而變化 D.人的認識是一個反復曲折的過程
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類經驗的組織形式,”這是
A.辯證唯物主義真理論 B.客觀真理論 C.主觀真理論 D.形而上學的真理論
7.絕對真理與相對真理是
A.兩種完全不同的真理 B.同一個真理的兩種不同屬性和方面
C.兩種完全相同的真理 D.兩者有著固定不變的界限
二、不定項選擇題:下列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至少有兩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給出正確答案。多選或少選均不得分。
8.“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的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個論斷揭示了
A.認識對實踐的依賴關系 B.認識過程的反復性和無限性
C.主觀和客觀、理論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D.認識過程的總的規律
9.真理和價值的對立統一的關系表現為
A.追求真理和創造價值是人類的認識、實踐活動的相互區別而又相互聯系的基本內容
B.真理原則側重于客體性、條件性、統一性原則,價值原則側重于主體性、目的性、多樣化原則
C.真理與價值相互貫通,既互為前提又互相使用
D.真理與價值在發展中相互引導,從價值走向真理,從真理走向價值
三、材料題
10. 春秋時的魯國,有姓施和姓孟的兩家人,他們都有兩個兒子,一個愛好學問,一個愛好兵法。他們都想以自己的學問和才能求得一個官職,掙得一份俸祿。
于是施家愛好學問的兒子到了齊國,用仁義道德這一套治理國家的道理,來勸說齊國的國君。國君聽了很是高興,就接受了他的意見,并用他做了公子們的老師;那個愛好兵法的兒子到了楚國,把他那一套用兵打仗,使國家強盛的辦法說給楚王聽。楚王聽后很是高興,不但接受了他的意見,還封他做了執法將軍。這樣一來,施家是有財有勢,十分榮耀。
而孟家雖也有兩個兒子,也是一個愛好學問,一個愛好兵法,可是卻過著貧窮的生活。他們看到施家既富足又榮耀,十分羨慕,于是他們便到施家請教求取富貴的方法。
施家便把實情告訴了他們。
于是,孟家的兩個兒子就照著施家說的辦法去求取富貴。愛好學問的那個兒子到了秦國,用仁義道德這一套來勸說秦王。秦王聽了不但不接受他的道理,反而十分生氣地說:“現今各國都在激烈爭斗,此時最需要的是練兵和籌辦糧餉;假使用你說的仁義來治理我的國家,豈不是叫我的國家走向滅亡!”于是,便把他處以宮刑,趕走了他。
孟家愛好兵法的那個兒子則到了衛國,把如何用兵打仗的方法告訴了衛候。衛侯聽后說道:“衛國是一個弱小國家,而且夾在幾個強大的國家中間。對大國,我們要順從他們,對小國,我們要安撫他們,這才是我們求得安全的方法,假使依照你說的兵法權謀去對待鄰國,那我的國家滅亡的日子就不遠了。”衛候沒有采納他的意見,又想道:“要是讓他好好地回去,他會到別的國家去勸說別的君主用兵,那我們衛國就要遭遇嚴重的禍患。”于是,衛候下令砍掉了他的雙腳,然后把他趕回魯國。
請問:施家和孟家的情況基本一樣,但結果卻完全不一樣。你認為這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這其中包含著什么哲學道理?
1.B 2.C 3 .D 4.C 6.C 7.B 8.ABCD 9.ABCD
10.【答案要點】
(1)施家和孟家的兩個兒子情況基本相同,一個愛好學問,一個愛好兵法,但結果完全不同。原因是他們兩家把自己的特長運用到了不同的地方。
(2)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真理是具體的,受具體的時間、地點等條件的限制的。真理如果超出了自己的適用范圍就會走向謬誤。
(3)這一故事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看清具體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