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
一、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主要內容
中華民族在長達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源遠流長的優良道德傳統。這些優良道德傳統內涵豐富、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生命機體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精神財富,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道德的豐富源泉。這些優良道德傳統,概括起來主要有:
1.注重整體利益、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強調對社會、民族、國家的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
(1)“公私之辯”是中國傳統道德發展演化的一條主線。在公私之辯中,把“公義勝私欲”作為道德的根本要求,乃至把“公”作為道德的最高標準,主張克己奉公。
(2)“義利關系”是貫通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基本問題。儒家提倡“先義后利”和反對“見利忘義”的思想,不但在中華民族的長期發展中起了積極的作用,而且對提高我國當前的道德水平仍有重要意義。
2.推崇“仁愛”原則,追求人際和諧
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一直尊重人的尊嚴和價值,崇尚“仁愛”原則,主張“仁者愛人”,強調要“推己及人”,關心他人。同時,在對外關系中,中國人秉承強不執弱、眾不暴寡、富不侮貧的精神。幾千年來,中國人始終與人為善,推己及人,建立了和諧友愛的人際關系;中華各民族始終互相交融,和衷共濟,形成了團結和睦的大家庭;中華民族始終親仁善鄰,協和萬邦,與世界其他民族在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的基礎上發展友好合作關系。推崇仁愛原則、崇尚和諧、愛好和平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高尚品德。
3.講求謙敬禮讓,強調克驕防矜
中國自古就有“禮儀之邦”的美譽,謙敬禮讓是中華民族優良的道德傳統。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左傳》上也說:“禮,人之干也。無禮,無以立。”中國傳統道德在提倡謙敬禮讓的同時,還強調克驕防矜。這里的“矜”不是指拘謹、拘束的矜持,而是指“矜夸”。即驕傲自夸、自尊自大的意思。比如,“事思敬”、“不居功”,“擇善而從”。
4.倡導言行一致,強調恪守誠信
在中國古人看來,誠是指一種真實無妄、表里如一的品格。誠既是天道的本然,也是道德的根本,故“養心莫善于誠”。信是指一種誠實不欺、遵守諾言的品格。中國傳統道德認為,誠信的內容和要求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是以誠為本,取信于人,“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為人思誠,信以行義,“信近于義,言可復也”。誠信之德在于言必信,行必果,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講究信用,遵守諾言。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實現看作是一種高層次的需要
中國傳統道德認為,人的道德需要是對理想人格的追求。要實現這種追求,就應當明智。“明智”則必須“好學”。圣賢由學而成,道德由學而進,才能由學而得,離開學將一事無成。
6.重視道德踐履,強調修養的重要性,倡導道德主體要在完善自身中發揮自己的能動作用
中國歷史上的儒、墨、道、法各家都認為,在塑造理想人格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奮發向上、切磋踐履、修身養性。孔子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認為“仁”這種道德品質和道德境界,對人們來說,并不是遙遠而不可達到的。人們應當“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吾日三省吾身”。荀子認為,“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墨家也非常重視“修身”,強調“察色修身”和“以身戴行”,注重社會環境對人的道德品質的影響。
二、正確對待中華民族道德傳統
1.正確對待中華民族道德傳統
(1)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既不能全盤肯定、全面照搬(復古主義),也不能全盤否定、全面拋棄(虛無主義)。
(2)按照是否有利于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事業,是否有利于建設和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德體系,是否有利于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否有利于培養社會主義“四有”新人的標準,做好取舍和創造性的轉化工作。
(3)通過分析、鑒別、取舍和改造,剔除那些帶有明顯的階級和時代局限性的成分,繼承和弘揚優良的道德傳統,特別是那些反映普遍性、共同性和一般性道德要求,對我們今天的道德實踐仍然具有借鑒意義的積極內容。
2.道德建設中的兩種錯誤思潮
(1)在對待傳統道德的問題上,要反文化復古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思潮
(2)從理論上說,這兩種錯誤思潮都割裂了共性和個性、抽象和具體、一般和個別、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