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考研毛中特概論核心要點速記
[摘要] 進入2015考研沖刺階段,作為備考生的你不僅要夯實備考知識,還要有一個明確的復習方法!梳理考點掌握知識體系,對癥下藥查漏補缺,整理錯題集適度訓練,避免無謂的丟分。下面小編整理了2015考研毛中特概論核心要點速記,幫大家再過一遍重要知識點。
第一時間獲取更多更好考研備考信息,請關注@考試點考研論壇 進入2015考研沖刺階段,作為備考生的你不僅要夯實備考知識,還要有一個明確的復習方法!梳理考點掌握知識體系,對癥下藥查漏補缺,整理錯題集適度訓練,摒棄不良學習習慣,避免無謂的丟分。下面小編整理了2015考研毛中特概論核心要點速記,幫大家再過一遍重要知識點。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理論成果的過程。 第一,馬克思主義在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實現具體化。 第二,把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經驗和歷史經驗上升為馬克思主義理論。 第三,把馬克思主義植根于中國的優秀文化之中。 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理論成果的關系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過程中產生了兩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兩大理論成果之間是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關系。 第一,毛澤東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思想淵源。 第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 第三,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都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具體運用和發展。 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 1948年,毛澤東在《在晉綏干部會議上的講話》中完整了表述了總路線的內容,即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 1.無產階級的領導權是中國的中心問題,也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核心問題。區別新舊兩種不同范疇的民主主義革命,根本的標志是革命的領導權掌握在無產階級手中還是資產階級手中。 2.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領導,是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1)由于帝國主義不允許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建立獨立的資產階級共和國,是要把中國變成它們的殖民地;(2)由于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它們不愿意也不能徹底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3)由于中國無產階級的強大和革命的徹底性,領導中國革命取得成功的重任,歷史地落到了中國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肩上。 3.新民主主義革命與舊民主主義革命相比,具有“四新”:新時代、新領導力量、新指導思想、新前途。 4.新民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性質不同。中國革命分兩步走,第一步是民主主義革命,第二步是社會主義革命。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只有認清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區別,同時又認清兩者之間的聯系,才能正確地領導中國革命。只看到聯系而混淆區別,導致“一次革命論”,只看到區別而割裂聯系,導致“二次革命論”。 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的依據:(1)是由中國的具體國情(內無民主,外無獨立)決定的;(2)近代中國農民占全國人口的絕大多數,是無產階級可靠的同盟軍和革命的主力軍。(3)革命的敵人長期占據著中心城市,而農村是統治薄弱環節。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的現實可能性 客觀條件:(1)近代中國是一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極不平衡的半殖民半封建的大國。這是農村革命根據地能夠在中國存在和發展的根本原因。 (2)大革命影響的地方,為農村革命根據地建立奠定了較好的群眾基礎。 (3)全國形勢的向前發展。 主觀條件:(1)相當力量正式紅軍的存在。(2)黨的領導及其正確的政策。 四、社會主義改造道路 1.改造形式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農業改造 互助組 初級社 高級社 手工業改造 供銷小組 供銷合作社 生產合作社 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 初級形式(委托加工、計劃訂貨、統購包銷、經銷代銷) 個別企業公私合營(高級形式) 全行業公私合營 性質 社會主義萌芽 半社會主義性質 社會主義性質 利潤分配 四馬分肥 四馬分肥 定息 2.改造的歷史經驗 第一,堅持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與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并舉。 第二,采取積極引導,逐步過渡的方式 第三,用和平方法進行改造。 五、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論成果 1. 重要的思想成果:調到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思想;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思想;走中國工業化道路的思想 2. 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黨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提出了其他一些重要思想理論觀點: 關于社會主義發展階段。 關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目標和步驟 關于經濟建設方針。黨的八大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方針。 關于所有制結構的調整。提出了把資本主義經濟作為社會主義經濟的補充的思想。 關于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毛澤東提出了發展商品生產、利用價值規律的思想和“兩參一改三結合” 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1.中國夢最核心的內容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 2.實現中國夢必須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 中國道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精神,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中國力量,就是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 七、改革開放理論 1.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矛盾學說的新發展:(1)判斷一種生產關系和生產力是否相適應,要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適應當時當地生產力的要求,能否推動生產力發展;(2)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是統一的;(3)提出社會主義社會仍然有解放生產力的問題;(4) 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下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必由之路。 2.堅持改革的正確方向,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3.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這是黨在理論上的又一個重大創新,(1)有利于樹立關于政府和市場關系的正確觀念;(2)有利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3)有利于轉變政府職能;(4)有利于抑制消極腐敗現象。 4.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1)要正確把握對外開放面臨的新形勢;(2)要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3)要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形成競爭的新優勢。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一是要放寬投資準入;二是加快自由貿易區建設;三是擴大內陸沿邊開放。 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要點: 一是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不是劃分社會制度的標志,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不等于資本主義。 二是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對經濟活動的調節各有自己的優勢和長處,社會主義實行市場經濟要把兩者結合起來。 三是市場經濟作為資源配置的一種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屬性,可以和不同的社會制度結合,但它和不同社會制度結合具有不同的性質。 堅持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結合,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色所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主要體現在所有制結構、分配制度、宏觀調控三個方面。 2.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關鍵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實際上就是要處理好在資源配置中市場起決定作用還是政府起決定作用這個問題。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 理論和實踐證明,市場配置資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遵循這條規律,著力解決市場體系不完善、政府干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問題。 推進市場化改革,大幅度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推動資源配置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強調市場不是不要政府,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要發揮市場作用,也要發揮政府作用。政府的職責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彌補市場失靈。 九、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 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混合所有制經濟從本質上說就是股份制經濟。增強混合所有制經濟,有利于國有資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競爭力,有利于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十、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1.原因: (1)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是在總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取得的新認識。 (2)資源環境對經濟發展已構成嚴重制約、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經濟與社會之間發展不平衡的矛盾趨于突出。 (3)資源相對短缺、生態環境脆弱、環境容量不足,已經成為我國發展中的突出問題。 (4)只要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才能筑牢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的物質基礎。 2.措施 (1)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調整經濟結構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提升國民經濟整體素質、贏得國際經濟競爭主動權的戰略重點和根本途徑。調整經濟結構必須以改善需求結構、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城鎮化為重點,著力解決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結構性問題。 (2)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 (3)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全面依靠創新驅動發展,提高經濟質量和效益。 (4)必須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城鄉二元結構是制約城鄉一體化的主要障礙。 十一、實施創新驅動戰略 原因:歷史經驗表明,人類文明每一次重大進步都與科學技術的革命性突破密切相關。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日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驅動力,科學技術迅猛發展,新的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和興起,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相互結合,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交叉發展,為我們帶來了必須抓住和用好的機遇。只有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才能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措施: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最緊迫的是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一是進一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二是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三是進一步優化創新環境。四是進一步擴大科技開放合作。 十二、我國的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國的政體。 在中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人民在人類政治制度史上的偉大創造,是深刻總結近代以后中國政治生活慘痛教訓得出的基本結論,是中國社會100多年激越變革、激蕩發展的歷史結果,是中國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運的必然選擇。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符合中國國情和實際、體現社會主義國家性質、能夠保證中國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最高實現形式,也是黨在國家政權中充分發揚民主、貫徹群眾路線的最好實現形式,是中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載體。 2.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黨制度,也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中國人民愛國統一戰線的組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也是中國政治生活中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主要職能是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 3.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民族區域自治是黨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也是國家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其核心是保障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務的權力。實踐證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把民族因素與區域因素相結合、把政治因素與經濟因素相結合、把歷史因素與現實因素相結合,體現了我國堅持實行各民族平等、團結、合作和共同繁榮的原則,是黨和各族人民的一個偉大創舉。 4. 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中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已經成為當代中國最直接、最廣泛的民主實踐。 十三、依法治國 1.依法治國,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目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第一,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方式的重大轉變,有利于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 第二,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證。 第三,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擴大對外開放的客觀需要,有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和發展,可以為擴大對外開放保駕護航。 第四, 依法治國是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2.建設法治中國,必須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具體做到以下五點: 一是維護憲法法律權威,把全面貫徹實施憲法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二是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建立權責統一、權威高效的行政執法體制。 三是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保證國家法律統一正確實施。 四是優化司法職權配置,健全司法權力運行機制; 五是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 十四、政治體制改革 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總體要求: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以增強黨和國家活力、調到人民積極性為目標,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 第一,推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時俱進。 第二,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 第三,發展基層民主。 十五、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1.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沒有先進文化的引領,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當今時代,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誰占據了文化發展的制高點,誰就能夠更好地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迫切要求我國由一個文化資源大國轉變成為一個文化強國,這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積淀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 2.文化強國,是指這個國家具有強大的文化力量,這種力量既表現為具有高度文化素養的國民,也表現為發達的文化產業,還表現為強大的文化軟實力。 3.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1)需要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自信;(2)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3)需要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4) 必須加快文化體制改革。 4.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以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為中心環節。一是完善文化管理體制。二是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三是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四是提高文化開放水平。 十六、創新社會治理體制 1.創新社會治理,必須著眼于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發展活力,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全面推進平安中國建設,維護國家安全,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 第一,改進社會治理方式。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和源頭治理。 第二,激發社會組織活力。正確處理政府和社會的關系,加快實施政社分開,推進社會組織明確權責、依法自治、發揮作用。 第三,創新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體制。 第四,健全公共安全體系。 十七、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1.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生態文明的核心是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必須把節約資源放在首位,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做好生態保育工作,建設循環經濟。 2.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 尊重自然,是人與自然相處時應秉持的首要態度。尊重自然,(1)就是要深刻認識到人類與自然是平等的,人類不是自然的奴隸,也不是自然的上帝,人屬于自然,而不是自然屬于人;(2)就要深刻認識到自然界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人類生活所需要的均直接或間接來自自然界;(3)就要深刻認識到一切物種均有生命,均有其獨特價值,均是自然大家族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順應自然,是人與自然相處時應遵循的基本原則。順應自然,就是要使人類的活動符合而不是違背自然界的客觀規律,以制度約束人的行為,防止出現急功近利和個人貪欲而違背自然規律的現象。 保護自然,是人與自然相處時應承擔的重要責任。 十八、處理民族問題的基本原則 社會主義時期處理民族問題的基本原則:維護祖國統一、反對民族分裂,堅持民主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 第一,民族平等是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政治前提和基礎,是中國民族政策的基石。 第二,民族團結是維護國家統一,實現各民族共同發展的根本保證,是中國處理民族問題的根本原則,也是中國民族政策的核心內容。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是新世紀新階段民族工作的主題。 第三,各民族的共同繁榮是解決民族問題根本出發點和歸宿。
(高級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