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考研沖刺史綱歷次國內革命總結
[摘要] 在考研政治中,革命主要是指社會革命和政治革命,它是一種實現社會變革的歷史過程,是先進階級推翻落后階級的暴力行動,往往是以一系列大規模具有重要意義的軍事斗爭勝利的形式實現其政治抱負。
第一時間獲取更多更好考研備考信息,請關注@考試點考研論壇 在考研政治中,革命主要是指社會革命和政治革命,它是一種實現社會變革的歷史過程,是先進階級推翻落后階級的暴力行動,往往是以一系列大規模具有重要意義的軍事斗爭勝利的形式實現其政治抱負。 在近代史中,國內革命戰爭都集中在中篇。即,1919到1949年。全部屬于新民主主義革命范疇。2015考生要注意的是革命的領導者和聯合著以及革命對象。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又稱“大革命”。是1924年至1927年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共同領導下進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黨史中,稱這段時期為“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簡稱“大革命時期”。 此前,1924年秋,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推翻了“賄選”總統曹錕,趕走了溥儀,然后電邀孫北上。等孫中山北上抵達時,馮玉祥已經與張作霖商定,接受段祺瑞進京任“臨時執政”攝行大總統,并廢除了曹錕憲法,終止《臨時約法》和取消國會。孫中山主張召開民選的國民會議,段祺瑞主張召開軍政商學實力派組成的善后會議。1925年2月1日善后會議召開。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病逝。1925年7月1日國民黨在廣州成立國民政府。同年10月爆發反奉戰爭,1926年4月反奉戰爭失敗。張作霖奉軍占領北京,并與吳佩孚修好聯合。段祺瑞下臺。 在南方,第一次國共合作確立后,革命統一戰線形成,全國的革命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工農運動迅速發展;以五卅運動為核心的反帝國運動日益高漲;經過兩次東征,廣東革命根據地作為后方鞏固下來了;同時期各派軍閥之間混戰不休,不得人心。戰爭未開始,民心相背毫無懸念。 1926年2月,中國共產黨向全國人民明確提出了出兵北伐推翻軍閥統治的政治主張。1926年5月,國民革命軍第七軍一部和第四軍中的葉挺獨立團等作為先頭部隊,先行出兵湖南,援助正被吳佩孚部擊敗而退守湘南衡陽的第八軍唐生智部。 1926年7月1日,廣東國民政府發出《北伐宣言》。7月6日,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在廣州成立。7月9日國民革命軍的8個軍約10萬人,分三路,從廣東正式出師北伐。 北伐戰爭對象是北洋軍閥吳佩孚、張作霖和孫傳芳。 共產黨直接領導的葉挺獨立團在湖南和湖北戰場一些關鍵性的戰役,如汀泗橋、賀勝橋和武昌戰役中英勇搏殺,建立了重大功勛,因此,獨立團所在的國民革命軍第4軍被譽為“鐵軍”。 馮玉祥領導的國民軍也在蘇聯顧問團和共產黨員劉伯堅、鄧小平等的幫助下,于1926年9月17日在五原誓師,繞道甘肅東進,參加北伐,打垮了吳佩孚,消滅了孫傳芳主力,進占到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部分地區,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反動統治。 北伐戰爭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動搖了北洋軍閥的統治,革命勢力的猛烈發展,直接威脅到帝國主義的在華利益。1927年3月,帝國主義借口外國領事和外僑生命財產受到損害,命令它們在下關的軍艦對南京市內的北伐軍和市民開炮轟擊,制造了中國軍民死傷2000余人的南京慘案。 北伐的勝利還帶來了國共合作破裂: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右派同帝國主義和中國資產階級右翼勾結起來,加緊反革命陰謀活動,他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蔣叛變后,各地陸續出現“清黨”,1927年6月10日,汪與馮舉行鄭州會議,19日馮和蔣在徐州會談,達成反共、反蘇、寧漢合作等協議。這時,中國共產黨內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投降主義在黨的領導機關中占了統治地位,他們放棄革命領導權,壓制工農運動,對國民黨右派反革命活動采取妥協退讓政策,拒絕黨內的一切正確意見,對國民黨不但不加戒備,反而還命令武漢工人糾察隊將武器交給汪精衛的武漢政府。7月15日,汪精衛召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擴大會議,公開宣布與共產黨決裂。大批共產黨員和工農群眾遭到殺害(這就是歷史上的“七?一五”反革命政變)。至此,蔣汪反革命合流,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遭到失敗,第一次國共合作也破裂了。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 又稱“十年內戰”或“土地革命戰爭”,系指1927至1937年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的國內革命戰爭。 1927年8月7日黨在漢口召開“八七”會議,糾正了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錯誤,發動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創建紅軍,開辟農村根據地,進行土地革命,開辟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并取得紅軍四次反“圍剿”的勝利。在瑞金建立了中華蘇維埃政權。11933年秋,蔣介石發動第五次“圍剿”。由于王明“左”傾冒險主義錯誤的影響,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長征。1935年1月舉行的遵義會議,在極其危急關頭挽救了黨、紅軍和中國革命。紅軍在毛澤東的指揮下,克服千難萬險,取得了長征的勝利。 1935年10月和1936年10月,第一方面軍和第二、四方面軍擺脫了國民黨的圍追堵截,先后到達陜北,勝利完成長征。1935年中共央發表《八一宣言》,號召停止內戰,共同抗日。12月,黨中央召開政治局會議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12月9日爆發了北平學生愛國運動,迅速得到全國人民的響應,形成了全國人民抗日救亡運動的新高潮。 1936年12月發生了西安事變,蔣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條件。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后,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國共兩黨重新合作,開始了全面抗日戰爭。 這個期間,主要武裝起義包括: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重要會議包括:八七會議、中共“六大”、全國蘇維埃區域代表大會、遵義會議、瓦窯堡會議。 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 解放戰爭,亦稱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援下,為推翻國民黨統治、解放全中國而進行的戰爭。它基本消滅的國民黨賴以統治的軍事機器,直接摧毀了國民黨各級反動政權,從根本上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 局部沖突: 序幕(1945年9月—1946年6月) 上黨、山海關等地均發生戰爭。1946年1月初,在馬歇爾的調停下,國共雙方下達了1月停戰令。2月,國共達成整軍方案,決定整編中共軍隊為國軍,未果。3月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的憲法修改提議案引起中共激烈反應,4月蔣介石就東北接收問題的講話更激起中共報紙攻擊。3月,隨著蘇聯軍隊在東北撤退,國共重新開始在東北爆發軍事沖突。 1946年4月15日,中共占領長春,隨后占領哈爾濱,齊齊哈爾。隨后,國共兩軍在四平街,長春等地激戰。 5月下旬,國軍在四平重創林彪部隊,從遼北全線追擊到松花江畔逼近哈爾濱。此時,在美國特使馬歇爾的壓迫下,國民政府6月6日下達了第二次停戰令。 全面爆發 第一階段——戰略防御(1946年6月—1947年6月) 1946年6月26日,停戰有效期剛過,國、共兩黨的軍隊在中原地區爆發了大規模的武裝沖突,全面內戰開始,隨時中原以共產黨軍隊撤退告終。這時期,國民黨軍隊仍稱國民革命軍,共產黨軍隊則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這一時期被中國共產黨稱為戰略防御時期。 經過8個月的作戰,國民黨方面戰斗減員約71萬人,可用于一線作戰的兵力由1946年6月的117個旅,下降至85個旅。 第二階段——戰略反攻(1947年7月—1948年9月)國民黨重點進攻陜北與山東共產黨根據地。均未消滅共產黨。 另外,由于國民政府集中兵力進攻延安及山東解放區,導致后方兵力空虛,1947年6月,劉伯承、鄧小平率領大軍強渡黃河,千里挺進大別山,直接威脅國民政府的統治中心南京和武漢;陳毅、粟裕領導下的華東野戰軍挺進豫皖蘇;陳賡、謝富治兵團挺進豫西。三路大軍,互相策應,在黃河與長江之間的廣大地區形成了一個“品”字形的戰略態勢,這就牽制了南線國民黨軍一半以上的兵力,使中原地區由國軍進攻解放區的重要后方變成了解放軍奪取全國勝利的前進基地。這是一個對戰爭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勝利,它帶動了中國各個戰場的戰略進攻,整個戰爭格局從此發生根本的轉變。1948年3月21日,延安重新回到了人民手里。 第三階段——戰略決戰(1948年9月—1949年12月)三大戰役:遼沈戰役(遼西會戰)、淮海戰役(徐蚌會戰)和平津戰役(平津會戰)。國民黨精銳大部喪失。 1949年4月,以周恩來為首席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代表團同以張治中為首席代表的國民黨政府代表團在北平開始舉行談判(即所謂“劃江而治”)。 4月15日,中共代表團將《國內和平協定最后修正案》送交國民黨政府代表團。但是在南京的國民黨政府拒絕接受這個協定,談判宣告破裂。 1949年4月2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在東起江陰、西至湖口(九江東北)的千里戰線上強渡長江,擊潰沿江防御的國民黨軍,4月23日解放南京。接著各部隊展開猛烈追擊,先后占領蘇南、浙東、閩北、贛東北廣大地區及杭州、南昌等地。 5月17日解放武漢三鎮,5月27日攻占全國經濟中心上海。6月2日解放崇明島。7月上旬解放軍向福建進軍,至10月下旬解放了除金門、馬祖等島嶼以外的福建全省,但攻擊金門戰役失敗。 1949年4月解放軍進軍中南,至9月上旬解放鄂西、湘北、贛西北、贛南廣大地區。5月解放軍進軍西北,5月20日解放西安,7月解放蘭州、西寧,9月解放寧夏。 同月25、26日,新疆警備總司令陶峙岳及新疆省政府主席包爾漢通電起義,新疆和平解放,至此解放了西北全境,國民黨只剩下西南一隅之地。 1949年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四野戰軍先后解放湖北、湖南和廣西。30日蔣介石匆忙逃往成都,當日重慶解放。 1949年11月初,云南省主席盧漢和西康省主席劉文輝在云南通電起義。 12月10日,蔣介石倉惶逃離成都,前往臺北。隨后第二野戰軍進至大邑,新津。胡宗南也逃離成都,成都市區在沒有遭到破壞的情況下開始談判,12月30日,賀龍率第一野戰軍和平解放成都,1950年2月20日解放軍進駐昆明,并相繼解放四川、貴州、云南、西康等省。至此,解放戰爭的大規模作戰行動結束。 第四階段——戰略追殲(1949年12月—1955年2月)1950年,解放軍在先后解放海南島、萬山群島與舟山群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