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考研生該如何選擇研究生導師
[摘要] 選導師是個大學問——擇師而師,不可草草。選擇一個合適的導師,能使你的研究生生活變得充滿效率。其重要程度,不亞于復習備考研究生。然而大部分的導師是大家報考之前不認識、不熟悉的,怎樣才能選擇適合自己的導師呢?怎樣才能做到信息對稱,使自己的利益不受損害呢?
導師制是一種教育制度,與學分制、班建制同為三大教育模式。導師制由來已久,早在十九世紀,牛津大學就實行了導師制,其最大特點是師生關系密切。導師不僅要指導學生的學習,還要關心學生的生活。
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名師點悟。選導師是個大學問——擇師而師,不可草草。選擇一個合適的導師,能使你的研究生生活變得充滿效率。其重要程度,不亞于復習備考研究生。然而大部分的導師是大家報考之前不認識、不熟悉的,怎樣才能選擇適合自己的導師呢?怎樣才能做到信息對稱,使自己的利益不受損害呢?這就要我們提前做足功課,盡可能多的搜集有關你準備報考的導師的信息,信息來源最好是你未來的師兄師姐,或者本院的學生。掌握的信息越多,能減少以后讀研時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實際上,導師這個群體很復雜,我們先來詳細了解一下導師這個群體,選擇一個合適的導師也就從容多了。
按照一般人心中的印象,導師分為學術派、實踐派以及綜合型導師三大類,前者就是比較傳統的高校教授,而實踐派的導師更多的是在理工科院校,這些導師一般從事實際科研項目或市場項目的開發,通過做研發來指導學生發表論文,申請專利等。
事實上如果細分的話,學術派的導師還可以根據這些導師的身份、所從事的研究方向、實際的工作方向分為行政型和純學術型兩種。而實踐派的導師,根據筆者的理解,按照導師本身的身份來分更合適,即導師是高校教授性質的或者是研究院的高級工程師性質的。
學術派導師
行政學術一肩挑型導師這類導師,顧名思義,在學校或者在研究單位有一些行政職位,但除了這些職位外往往還會兼職相關專業方面的學術職務。這類導師在專業領域內都有相當的知名度,很多都有國外留學經歷,學術能力,學術水平也受到了一致認可,比如說學院的院長、主任往往也是研究生導師,學生們考研的時候也經常選報這些導師但讀研不能光看導師名氣,我們更關注這類導師是否親自指導研究生,或怎么指導研究生。這類導師由于身兼數職,項目很多,因此時間很緊張,很少親自指導碩士研究生。一般導師會根據自己所從事的方向,有的更人性化的導師可能還會咨詢你的個人興趣和實際水平,然后制定一個培養計劃,在平時讓高年級的博士或碩士學長來指導學生的實際工作,定期召開組會,在組會上聽取學生的匯報再做點評和下一步安排。
雖然表面上看起來跟這些著名導師接觸的機會不是很多,但設身處地的站在導師的角度分析,導師的確很忙,不可能事無巨細都指導你,更多的只能做大方向的指引,剩下的多數要靠自己的努力,正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另一方面,跟著這些師兄師姐學習往往更能提高自己,因為他們都是從你現在這個階段成長過來的,知道這個階段需要學習什么,怎樣提高自己,而且向他們咨詢問題也更輕松,有問題直接問,所以這也算是一件好事。
另外,報考這類導師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優勢是,行政型的導師因為職務的關系,在業內很知名度較高,和很多相關單位都有接觸,通常有合作關系或者參加評審,這些對學生找工作來說也算得上是隱性優勢了。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導師有國外留學經歷的話,一般會和國外大學或企業有合作關系,如果自己的外語水平或者學術能力達到要求,會有較多機會申請出國留學。
學術主導型導師這類導師往往是學術圈內的“明星”人物,經常參加一些國際國內的學術會議,經常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或文章。他們一般都是業內有名的專家,手里有很多項目,主管一方,有些則是默默無聞,主要工作是教學以及項目,屬于實干家,手里項目比較多。總的來看,這類導師主要興趣點在學術上,經常兼職一些學術職位,例如兼職教授、學術研究會委員,兼做行政職位的比較少。
這些導師一般是自己直接指導學生,或者通過自己的博士生來指導碩士生,如果你的興趣點和導師的不一致,導師也會根據你的要求為你修改培養計劃,或者親自給你介紹一些副導師。一般來說,師從這類導師,學術水平肯定會有保證,而且有忙不完的項目,只要你有精力、有能力,還能從項目中賺夠生活費,這點也是比較吸引人的。
另外,比較有名的導師和地方或者研究單位的合作一般比較穩定,如果指派你跟隨地方單位或者研究單位做項目,如果表現好,留下工作也很有可能。這類導師一般也有留學經歷,和國外的合作關系比較穩定,推薦學生出國的可能性也比較大。但是對于一些學術有成而實踐欠缺的導師,可能會在找工作這個環節出現困難。還有的導師,由于研究領域過于專業,要求的專業和知識結構比較嚴格,雖然就業面比較窄,但是就業渠道通常比較穩定。所以大家在報考時,應該根據自身情況綜合考慮這些客觀因素。